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北京加强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22    来源:北京市政府办公厅

三、主要任务

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实行区县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的工作负责制。各区县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民政及各相关部门职责,指导辖区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加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完成以下任务:

(一)建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本市各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明确领导协调小组召集人和成员职责,并根据工作分工扎实开展日常综合防灾减灾相关工作,在灾害及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到位,真正发挥作用。

(二)编制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助预案。根据《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城市、农村社区的区域空间差异、易发灾害种类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助预案,在本市应急预案体系现有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向基层社区拓展,实现应急预案管理全覆盖。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配合,因地制宜,明确基层社区应急管理组织和工作人员职责,规范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应急处置、避灾安置、生活救助、信息传递等工作,细化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和程序,实现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与《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无缝衔接,确保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三)开展社区灾害隐患排查评估和治理。各社区要组织全面排查辖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公共设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存在的灾害隐患,在本区县专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对社区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做出科学、系统的评估,及时落实相关预防治理措施。社区要制止违章建筑,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在灾害隐患未消除前,编制社区灾害隐患分布图,并告知社区居民和单位。要掌握社区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和伤残人员等群体的情况,为有效保护和转移安置社区居民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四)加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队伍建设。整合民政、公安、气象、地震、水务等部门在基层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依托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建设以社区工作人员、灾害信息员、安保人员为主体的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支持和鼓励社区内的公务员、医生、教师、学生、离退休干部、退伍军人、民兵等人员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服务工作。同时,注重协调、吸收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含物业公司)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好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五)加强灾害及突发事件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建立健全社区灾害日常监测预警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和灾害信息员要及时报告灾害隐患和相关灾害信息。建立完善社区灾害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社区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相互补充、支持,做好与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等各方面的技术衔接,及时准确地向社区居民发布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

(六)开展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培训和应急演练。社区应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民政、卫生、消防和红十字会等资源,定期组织(或委托专业部门和社会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传授逃生技巧、医疗救护知识等。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队伍以及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开展防灾减灾演练及应对不同种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演练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助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七)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本市城乡各社区,充分考虑城市、农村区域空间差异因素,通过确认、改建、新建等方式,将社区内的学校、体育场、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场所设定为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应当符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DB11-794-2011)等专业标准、设计规范和安全指标要求,具备供水、供电、公厕等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要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标明救助、安置和医疗等功能分区,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位置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社区居民能够在灾害及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到达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

(八)做好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装备配备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各社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储备、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水泵、铁锹、担架、灭火器等救援工具;应急广播、喇叭、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手电筒、应急灯等照明工具;应急药品和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用品。具体储备规模和标准由区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救灾储备物资标准等研究制定。倡导社区居民家庭针对社区易发生灾害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特点,配备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哨子、灭火器和常用药品等减灾器材和救生防护用品。

(九)强化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开展面向大众的综合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社区要开展经常性的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社区现有图书馆、文化站、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设置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教育材料。在每年“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期间,社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及区(县)尽快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民政灾害救助、防灾减灾工作职能,健全、充实区(县)、街道(乡镇)民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保证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的落实。要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履行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人力社保、国土、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水务、商务、文化、卫生、安监、广电、民防、地震、气象、消防、红十字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及时解决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尽快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市民政局要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搞好协调服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本市综合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工作实际,不断促进本市综合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步发展,同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会同市编制部门加强对综合防灾减灾机构设置的研究。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要配合做好社区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及人员配备等工作;教育、公安、国土、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水务、商务、文化、卫生、信息化、安监、广电、民防、地震、气象、消防、红十字等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 减灾防灾 应急救援

  • 下一篇: 北京市综合防灾减灾社区标准(试行)
  • 上一篇: 山瑞光电持续支持民间救援力量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