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四川芦山地震救援中,直升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受灾群众心中,呼啸而来的直升机是给人们带来幸福平安的吉祥鸟。此外,直升机的出色表现也体现了我国国家应急救援能力的跃升。
闻令而动 勇当灾害救援急先锋
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就紧急出动,驰援灾区。仅4月20日一天,就出动直升机15架,飞行28架次,在芦山灾区上空迅速打开一条宝贵的生命通道,为争夺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赢得了先机。与此同时,空军也出动直升机飞赴灾区。
此后,空军和陆航部队的直升机马不停蹄地进行灾情探查、物资空投、伤员转运,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直升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的飞行受到诸多条件限制。雅安震区地形复杂,遍布山峦峡谷,有时山谷中的强大气流,使直升机变得像风中的树叶一样脆弱。当地常见的毛毛细雨也降低了能见度,横跨山谷的高压电线是直升机的致命威胁。
与2008年汶川地震时相比,此次雅安地震中我国直升机的表现有了明显进步。汶川大地震时,解放军抗震救灾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但也有国外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抗震救灾也暴露出解放军远程快速机动能力不足,表现之一就是直升机数量少、质量差。
在汶川大地震救灾初期,只有18~20架直升机投入救援,最多时也只有近100架直升机。在清理唐家山堰塞湖过程中,山体滑坡造成道路毁坏,大型挖掘机无法进入,国产直升机一筹莫展,我们不得不请俄罗斯派来米-26直升机才完成了挖掘机的吊运任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更加重视大型直升机、运输机和专业器材的建设,从而在雅安地震的应对上有了比较充分的装备准备。
负重起飞 引领应急救援新革命
与地面交通工具相比,直升机具有突出的越障机动能力,与高空飞行器相比,直升机具备良好的悬停和多方向飞行能力,便于吊挂和搜索营救,加之它对起降场的技术要求较低,因此,直升机成为各国抢险救灾应急行动中必不可少的装备。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是米-26直升机吊运混凝土盖,完成了扑灭燃烧的核反应堆的任务,直升机飞行员为此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97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澳大利亚陆军航空兵派出“黑鹰”直升机和空军运输机共同行动,成功挽救了近10万濒临饿死的灾民。
在2005年8月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数百架直升机参与救援,短短一周内它们就飞行了数千架次,为灾害救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见,直升机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战略价值不容置疑。但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的装备,它不可能像汽车那样普及。因此,掌握在谁的手中,同时能够运用得当至关重要。汶川地震后,建立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此次雅安地震,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转乘直升机飞抵灾区一线,部队迅速反应,直升机神速出动,都反映出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在提升。
一个完善的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至少要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应急力量、行动预案等多个部分。作为陆路大国,我国近年来陆路交通发展速度惊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大幅度增长,运力大幅度增加,也制定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相比之下,航空领域特别是直升机运输领域就显得滞后。而我国多山的地理环境和灾害多发的国情又决定了在陆空运输能力问题上二者不能偏废,否则这块短板的制约作用就越发明显。所以,不论是国家的整个直升机产业,还是以直升机为主战装备的陆军航空兵都应做好负重起飞的准备。
强化低空运输能力、加强直升机救援力量建设,应作为一段时期内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社会化的空中救援体系在本质上是一项民生工程。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空中医疗救援网络,全国设有49个直升机救援站,在其国家版图上任一点,距离救援站均不超过10分钟的直升机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