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部门预算 正文

关于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几个关键环节的回顾与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23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核心提示:应安网讯:经过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各方共同努力,目前灾区交通、通讯基本恢复,受伤群众得到有效救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与汶川地震时相比,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更加及时高效、科学有序。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各方共同努力,目前灾区交通、通讯基本恢复,受伤群众得到有效救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与汶川地震时相比,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更加及时高效、科学有序。

  为了及时总结本次地震救援行动中的成功经验,《中国应急管理》编辑部约请长期从事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的应急管理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监测报告、指挥与协调、人员搜救、医疗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现场监测、次生灾害防治、社会动员、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恢复重建等抗震救灾关键环节,对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盘点、回顾和评析,希望能给各界读者以启发,也希望广大读者就相关问题向本刊编辑部反馈意见建议,我们将统一收集汇总,择机刊发。

  关于监测报告

  汶川地震以来,涉震利技支撑手段的进步使得地震速报、预警和灾情评估能力大幅提升。

  蒋海昆(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在汶川地震后,我们建立了地震自动定位系统,其特点是尽管强度确定未必很准,但定位速度很快。此次芦山地震,地震发生后55秒第一个定位结果就报出来了,但震级报得偏低,当时自动定位系统定为5.9级,但震中位置定得很准。11分钟后,正式结果出来,是7.0级。自动定位系统在第一时间定出了准确位置,为我们节省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这对地震应急非常有利。震级的确定向来需要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像日本“3·1l”地震,最先震级初报为5点几级,经多次修订最后逐渐修正到9级,这其实就是一个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汶川地震最初定为7.8级,最后修正为8级。这是地震定级的客观规律,希望社会各界也能逐步熟悉和理解地震定级的渐进过程。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地震观测能力事实上还远远不够,虽然我们全国也有1000多个测震台,每个点的观测精度并不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差,但是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们的站点密度、资料分辨率还远远不够,观测环境也还需进一步改善。

  王世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遥感技术为快速完成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技术手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卫星一航空飞机一地面观测网络相结合的立体观测体系,基本保障了灾害数据的应急获取。

  4月20日9时50分,航空遥感飞机从四川绵阳机场起飞,开始执行震区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任务。截至4月21日,遥感飞机共飞行4架次,获取有效数据300多G,实现了对灾区的全面覆盖。遥感地球所连夜对获取的航空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为灾区的抢险救援提供了宝贵而有力的数据与信息支持。科研人员还基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制作了四川芦山县地震灾区灾情三维监测与评估系统,可实时导航浏览灾区的真实三维场景。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我国灾害遥感应急技术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观测手段不足或滞后严重,可用于应急观测的遥感卫星数量较少、重复观测能力不足,航空遥感飞机受空域和地域限制,很难迅速实施灾区观测等等。随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实施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5—l0年内,灾害遥感应急观测能力不足问题将会得到改观。

  刘大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副司长):地震发生后,我局立即调集灾区已有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在当天lO时左右制作完成并及时提供芦山县灾前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图、抗震救灾专用图等。紧急派遣由5架无人机,3套应急监测车系统等组成的救灾队伍赶赴灾区,调配有人航摄飞机、资源三号卫星、国外遥感卫星和雷达卫星等获取灾区震后影像。15时,无人机成功获取到核心灾区第一批0.16米高清晰度影像;18时,有人航摄飞机获取到大范围灾区0.5米影像。我局立即赶制完成核心灾区震后第一张影像图并送达有关部门。截至目前,已获取覆盖地震灾区约2.2万平方千米航摄影像和1.98万平方千米卫星影像。通过影像解译,确定了3766个受灾点,总受灾面积2.5l平方千米。

  目前,应急测绘方面还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灾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影像信息的空域统一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不能保证航摄飞机第一时间对受灾现场获取影像,影响了救援决策与救援实施的时效性。二是装备难以满足快速响应要求。由于缺乏高性能航空遥感、数据处理传输、快速出图等设备,难以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并及时提供,影响应急保障效率。

  乔仁毅(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芦山地震灾情研判手段比汶川地震时更充分、更有效,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拍摄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实地灾情报告,当天就基本掌握了灾区的大致受灾情况,对灾情也有了较为准确的判断。地震发生后,通过无人机成功获取芦山县重灾区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在第一时间赶制出了震后无人机航拍影像图,用于指挥决策和抗震救灾。同时还有很多灾区群众通过微信、微博、电话向外发布了很多灾情信息,这些对灾情研判和救援决策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范维澄(工程院院士、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汶川大地震后我国研发了地震预警系统。芦山地震发生后,这个系统分别为雅安城区、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群众提前5秒、28秒、43秒和53秒发出预警,提高了群众避险成功率。国务院应急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通过国务院应急平台及时了解现场灾情信息,决策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关键词: 地震救援 救援装备

  • 下一篇: 生化恐怖袭击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探讨
  • 上一篇: 君安泰防割手套放彩第五届警用、反恐装备展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