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挥与协调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我国在巨灾应对方面的应急指挥协调能力明显增强。这次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由四川省统一指挥、统一负责,中央部门主要承担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保证了救灾工作指挥高效、调度科学。
薛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本次芦山地震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较好地处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角色分工比较明确,沟通顺畅,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救灾积极性和责任主体作用;中央政府在资源动员、部门协调方面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保障。这种分工协作的关系既发挥了地方政府信息充分、响应快速的优势,又发挥了中央政府协调能力强、资源调动能力强的优势。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赴灾区,在完成了判断灾情、现场指导、慰问受灾群众、鼓舞士气等方面的工作之后,及时离开灾区,体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属地化的原则。此外,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救灾措施在较短时间形成合力,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保障。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救援、交通、信息、物资等不同领域相互配合,积极应对,为一线的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尹光辉(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领队)地震发生后,国务院迅速启动国家地震专项预案I级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预案迅速展开行动。中国地震局启动I级应急响应,相关部门按照预案,监视震情发展,做好监测和后续预报工作,派出100人现场工作队赶赴现场进行灾害损失的调查评估,命令国家地震救援队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与其他有关部门和军队、武警密切联系,及时共享研判灾情信息。四川省地震局作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重要成员,随时与中国地震局沟通信息,最大限度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郑静晨(工程院院士、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武警总医院院长、少将):从多项数据显示,芦山地震救援的速度较之5年前汶川大地震救援有了跳跃式进步。军、警、民救援力量迅速响应,挺进灾区,快速部署。由于灾区地处高山狭谷地带,通往灾区的道路狭窄,加之损毁严重,通行受阻,导致很多进出灾区的车辆、人员被堵在路上,进退两难,极大地影响抢险救援,暴露出统筹不够科学的弱点。因此,未来在指挥统筹调度机制上,要建立救灾资源归口管理与最高指挥层面统筹制度,凡是驰援灾区的,出发时到本系统虚拟指挥网络平台上快速报告,到达灾区后向当地对口救灾指挥部门现场登记注册,支援的救灾物资归口当地政府相应部门统一接收登记后有计划地组织分发,做到量需分发,避免浪费。
田军章(广东应急医院院长、教授):在地震灾难救援现场,有包括当地、省内、省外、军队、武警、非政府组织等众多不同来源的医学救援队伍,由于队伍与队伍之间隶属关系不同,专业化程度不同,在灾难现场执行医学救援任务时,如果统一指挥协调不够,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直接导致现场医学救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救援效果。
乔仁毅:这次芦山地震的救援行动有了很大进步和改善,得益于预案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首先是“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原则得到落实。四川省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7级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任指挥长、省长任副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形成了省、市、县指挥机构三级指挥体系,省统筹指挥,市具体安排,县抓好落实,形成了集中统一、上下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其次是“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地震发生当晚即明确抗震救灾工作由四川省委全面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有关方面根据灾区需要提供支持和帮助。地震专业救援、空中侦察遥感和运输、陆航、工兵、医疗等专业队伍,在灾区协同行动联合救援。相比汶川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协调中的信息报告、指令下达更加有序、通畅。
刘铁民(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此次救灾中总体决策协调能力有很大进步。比如对交通拥堵情况,果断实行交通管制,及时解决;对志愿者前往灾区开展救援行动,及时予以科学引导等等,充分体现出决策快速果断、应对措施过硬有力。今后,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事件为中心的统一指挥系统,将决策和现场指挥分列在不同层面,提高一线指挥的机动性、灵活性,提高救援效率。
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本次地震救援工作充分反映出我国应对灾难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到国务院各部门和灾区的各级领导,既反应快速,又从容淡定;军地配合默契,军地联动水平明显提高;各有关部门分工明确,协调联动;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防控稳妥及时;全力施救、科学施救的理念和措施较之汶川地震有了长足进步;及时、主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效果,这些都说明,在近几年,通过推进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和舆论引导力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