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1〕47号)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安监总局的指导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不利影响,把“重视基层、强固基础、关爱群众”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安”和“人才强安”战略,全面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有效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十一五”期间,全省安全生产有6大举措成效显著:一是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二是强化重大隐患综合治理;三是创建100个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四是实施公路安保工程,每县每年安装不少于1公里的波形防护栏,旅游热线地区的安保设施得以全面完善;五是着力构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对上万辆营运车辆加装了GPS系统,对上千对煤矿加装了瓦斯监控系统;六是重视安全培训,安全培训累计达400万人次以上。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主要指标顺利完成,其中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73%和40%,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到2010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阶段性目标,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专栏1 “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略)
(二)“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1]。
“十二五”时期,我省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的指导思想,这为解决深层次、结构性、区域性的安全生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将进入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到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将有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从当前我省与中等发达国家安全生产水平的比较来看,差距还相当大,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安全生产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安全生产保障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对安全生产提出新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省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因此,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推动下,省内建筑、能源与原材料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交通运输量成倍增加,同时“7+3”产业发展也会给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安全发展任重道远。
——公众安全健康权益需求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期望不断增大,广大从业人员“体面劳动”的意识不断增强,对安全监管效能、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加强职业安全监管、有效改善作业环境,确保全民职业安全健康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现阶段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安全生产水平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公共管理体制、公众安全意识、自然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煤矿、道路交通、建筑等高危行业领域事故量依然突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全省安全生产还面临诸多压力。
——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忽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能力差、安全保障水平低的企业仍然大量存在。一些老工业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煤炭等行业集约型增长能力、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依然存在。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管理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需要。道路规划和安全保障条件不适应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安全需要。全民安全意识不强,全社会安全文化环境有待提升。
——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解决。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造成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持续旺盛,在巨大利益面前,部分企业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进行非法生产、建设和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仍较淡漠。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自觉落实情况不够理想,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交通运输企业超速、超限、超负荷运转等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现象屡禁不止,责任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亟待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装备不足,手段落后,执法效能低,依靠行政管制、人盯死守的传统监管监察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任务。
——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应急救援决策指挥的科学性、高效性还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区域联动、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还未完全实现,部分地方在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质储备等方面还缺少与其安全生产风险相适应的建设内容。
——区域安全生产水平失衡。受区域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政府财政投入[2]、安全文化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地安全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震后次生灾害造成一定时期的安全隐患。“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部分矿山、电站大坝和桥梁、隧道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所在区域次生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安全生产难度有所增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依法治安”,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构建全民安全教育体系为根本,以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切实把安全生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增强“三大能力”,完善“四大体系”,努力确保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全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安全科学,协调发展。以为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保障为根本目标,科学分析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安全风险,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统筹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区域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法治,落实责任。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系统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追究和处罚力度,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监察责任的分类落实。
突出预防,创新科技。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夯实筑牢安全生产基础防线,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事故,牢牢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围绕安全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力求突破瓶颈,切实提高安全科技自主创新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创新体制,社会共建。以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出发点,积极探索综合监管与行业管理、科技支撑与经济制约、日常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法治化、市场化安全生产体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社会监督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形成全社会“事事重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方式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管理型转变,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作用成效明显;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劳动者遵章守纪,安全生产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提升;社会化安全制约机制初步形成,全社会安全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生产安全事故总量稳定下降,重特大事故基本得到遏制,职业危害得到有效防治,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安全生产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专栏2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以2010年为基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