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科技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骨 干企业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领域新技术、新工艺、 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 学校设立安全工程、职业健康相关专业,扩大采矿、机电、 地质、通风、安全、职业卫生等专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安 全生产专业人才。搭建集“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检测检验、 咨询认证、 技术推广” 于一体的全省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平台, 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网络。加强全省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 构管理,规范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咨询认证等从业行为。 加强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 价师、 安全生产专家库管理工作, 为安全生产提供智力支持。
重点配套工程 :(1)依托现有的安全生产科研单位和 社会资源,组建甘肃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2)启 动甘肃省非矿山实验室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职业危害 检测与鉴定实验室二期工程建设;(3)建设甘肃省非煤矿 山检测检验中心、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中心和烟花爆竹检 测检验中心; (4)建设省级安全生产宣教培训中心;(5) 21 安全技术研发推广。主要包括:松软煤层高效抽采、矿压防 治、瓦斯及二氧化碳防突等实用技术;顶板管理监测监控系 统和冲击倾向地质条件矿井监测监控预警技术;职业病防治 和劳动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展作业场所尘毒 危害控制技术研究;HAN 阻隔防爆、静电危害、高压油气井 喷和定量风险评价技术;重大伤亡事故智能诊断、事故隐患 辨识技术。
(七)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建成与国家安全 生产指挥中心、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指挥中心、省直有关部 门应急办、国家和省内骨干应急救援机构等互联互通的省级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构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 动机制,建成全省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事故评估分析、 应急救援决策和应急值守管理系统,形成全省安全生产应急 救援指挥体系。落实应急救援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和经 费,建成省、市(州)、县(区)及重点企业应急管理机构, 依托省内大型企业,以矿山、危险化学品、医疗救护等应急 救援专业骨干队伍为重点,建设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骨干 队伍。完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规、标准,落实省、市 (州)、县(区)三级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加强应急预案衔 接, 建立全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数据库。 健全自然灾害预报、 预警和预防处置机制,严防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 22 故。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专业队救援队伍签订协议,建立应 急救援队伍社会性服务补偿机制。
重点配套工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包括:一 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四个区域级安全生产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建设包括:应 急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应急数据库系统、应急指 挥场所、移动应急平台、重点防范单位在线监控、应急救援 物资储备等项目。
(八)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1.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加强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 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导的安全培训。开展安全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宣传和普及安全防护、自 救互救基本知识与技能。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 、 全生产万里行”“保护生命、安全出行”“安康杯”“青年安全示范岗”等宣传教育活动。
2.建设安全保障型示范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 建设安全保障型示范单位。 建设安全保障型示范单位 建活动,实施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履行社 会责任,保障安全生产。加强城市安全社区建设,积极探索 和推进新农村安全村(组)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平安畅通 县区”“平安农机”“平安乡镇”等创建活动。
3.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为主 发展安全文化建设。 发展安全文化建设 题,积极推进群众性文艺活动,促进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 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 育”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依靠各级工会、新闻 媒体、社区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发展安全文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 入和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保证“十二 五”安全生产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安全生产 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工程,建立安全生产与经 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 和谐的有机统一。完善省、市(州)、县三级安全生产规划, 统筹协调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整体合力, 推进安全发展。
(二)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完善全省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有效落实。
1.分责制。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 分责制。 分责制 确各级政府、政府安委会及职能部门及机构安全生产监管的 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责任;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 产主体责任。
2.履责制。制定完善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制度、 履责制。 履责制 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规范执法检 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落实监管责任。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完善操作规程、技术规范,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规 章标准,建立健全管理责任体系、保证责任体系、岗位责任 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3.问责制。研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有关规定,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奖惩 机制,把安全生产作为政绩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 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三)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制定完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 策,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安 全生产投入机制。将安全生产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 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和保障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工 伤保险制度,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企业要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事故预防、隐患 治理和宣传教育培训、安全文化建设等预防性工作。
(四)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法制 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甘肃省 安全生产条例》为核心,修订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规章、政 策措施和技术标准,形成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法规、规章、标 准和规范体系。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落实省政府两个 《责 任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及责任追究制度。修订完善安 全生产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和联合执法、执法绩效评估和 奖惩等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五)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继续实施科技兴安工程,把安全生产领域基础研究课题 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全省“十二五”科技攻关计划。以重大 事故预防基础研究为突破口,以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 害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加强重大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处 置关键性技术研发工作。发展安全生产职业技术教育,鼓励 和支持企业办好技工学校,变招工为招生,为高危行业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
(六)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
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依法维 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单位 和个人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和各种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 为,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拓宽和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 举报信箱,统一和规范“12350”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公众 的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 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进行整改并反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