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产业观察 正文

我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04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核心提示:所谓公共安全就是通过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最终实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和社区危害。

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五大建设:经济建设“又好又快”、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建设“保持先进性”、社会建设“摆放在突出位置”。作为长期从事公共安全产业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在学习“6.25”讲话精神时,就在不断思考如何在实现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而公共安全更是保障民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

所谓公共安全就是通过预警、预防、检测、防护和应急各种突发事件、事故和灾害,最终实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国家、企业和家庭财产损失,减少社会和社区危害。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公共安全在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发挥着支持性、保障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中国也不例外。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事件而损失的GDP高达6%,这也说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对于公共安全的发展有十分迫切的需求。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在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领先一步,不仅关系到我国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安全息息相关。

一、从现实需求看我国公共安全建设

国际社会发展经验显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突发公共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之间时,突发公共事件处于上升期,而我国2006年人均GDP刚达到2042美元,正处于公共安全事件高发期。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公共安全事件表现出全方位、多领域、易重复的特征。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现实案例都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安全形势逼人。2005年因突发公共事件损失高达6500亿元,死亡人数达20多万。公共安全问题已绝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或单一领域的事,而是牵系着全社会的安危、考验着政府和企业能力与责任的头等大事。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1]指出,一切社会的灾难与危机,究其根源,无不与社会资本结构失衡、关系失调相关。但从最直接的原因来看,社会安全意识淡薄、政府管理经验缺失,无论是从治理结构、管理方法、还是技术装备、人才培养都没有形成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

从国际经验来看,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危机应对网络,这个网络既包括政府、非盈利组织,还应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私有机构。这种管理的网络扩展到整个社会,将有助于形成平战有效衔接、统一调配资源、快速危机响应的公共安全管理格局。被认为公共安全管理最好的美国,公共安全产业非常发达,由各类主体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的产业链。除了政府、非营利组织之外,市场组织、营利机构在公共安全建设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技术装备支撑、人才培养储备、危机支持配合等方面。此外,美国公共安全建设还非常注重公共安全的管理与技术协调同步发展,其管理体制从形成时起,就注重辅以发达科技作为支撑。

“居安思危,思而有备”,对比其他国家,要做到公共安全的有备无患,我们至少还缺失一个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系和一个蓬勃发展的公共安全产业。换言之,要使我国公共安全建设满足民生安全的需求,公共安全产业建设必须与管理应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摆在突出位置。从目前现实需求看,我国在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应急信息平台、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应急信息获取等方面急需快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发展以满足社会巨大需求。

二、公共安全产业选择与发展取向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2]认为,宏观经济的产业选择一般有五种方法,基于政策、基于资源、基于市场、基于技术和基于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其产业选择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基于价值的选择;一是基于现实的选择。公共安全企业选择发展公共安全,要有效结合“价值”和“现实”因素,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盈利、企业现实等问题,还要兼顾公共安全这一社会责任。

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整合我国现有科技存量资源,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现有大量军转民的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在转型过程当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从国防需要转为服务民生,既要打破体制束缚勇于开拓,又要在创新中求得生存,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一方面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要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自身科研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开拓我国公共安全产品市场,努力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以满足公共安全的国家、社会需求以及企业自身基本盈利;另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的优惠鼓励政策,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从人才培养、项目规划、技术支撑、发展导向、产品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布局,努力打造公共安全国家级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提供一个创新的环境与平台,实现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社会、市场效益,探索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安全产业化道路。

在产业发展取向上,公共安全产业首先是以民生安全需求为导向。公共安全产业或产品的提供并不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要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把视野放在民生经济和民生安全上,民生的安全需要决定着我们的市场方向与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非市场导向并不否定公共安全产业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来满足民生需求,而恰恰是国家的安稳与人民的安定需要市场来实现民生经济的有效供给,满足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需求。

再次,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要以创新为动力。从产品属性来看,公共安全产品和服务大多属于公共产品。有专家指出,公共安全的产品和服务有2/3是公共产品,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产品等,这部分产品或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由财政支付产品或服务的全部费用;有不到1/3的属于准公共产品,这部分产品或服务由财政支付部分费用;还有小部分是属于市场产品,这部分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占了绝大多数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经济学告诉我们,其定价一般不能按完全市场化定价,而应当按成本补偿的方法。然而参与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呢?唯有公共安全产业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来降低成本,从而在保证对民生安全需求有效供给的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 下一篇: 建立健全云南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研究
  • 上一篇: 新品推荐:595威龙高楼逃生急救包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