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取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原则,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妥善应对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破解安全生产工作难题,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实施,依法严厉打击了各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大了安全投入,推动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基础有所改善;完善了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支撑、安全培训、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三个明显下降:一是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由2005年的4346人下降到2010年的2798人(下降了35.6%);二是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明显下降,由2005年的75起下降到2010年的50起(下降了33.3%);三是反映安全生产情况的主要相对指标明显下降(见下表),好于国家总体控制水平。
“十一五”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5年降幅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540.1572.2%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5.872.7553.2%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9.964.1258.6%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5.010.80583.9%
(二)“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十二五”时期,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产安全事故多发态势尚未根本扭转。2010年发生各类事故12875起,死亡2798人,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50起,死亡233人。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仍然屡禁不止。职业危害严重,尘肺病、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群体性职业危害事故多发。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我省是老工业基地,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相对集中,安全投入不足、隐患治理迟缓。在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领域,部分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低,且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消除。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经费以及监管手段与履行任务不相适应,专业监管技术人员缺乏、执法效能低,监管监察方式和手段落后,已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任务需要。
三是“十二五”时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采矿、化工、建筑和交通运输等传统高风险产业市场需求旺盛,安全生产面临新的更大的考验。一些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大批新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可能产生新的隐患。
四是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水平低,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教育培训缺乏广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应急预案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应急演练实效须进一步加强。
五是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对安全生产状况日益关注,与从业人员自身安全素质及生产力水平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求更高。
(三)“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进入新阶段
一是省委、省政府将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安生生产工作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是“十二五”时期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迈上新高度,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为解决深层次安全生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民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做好“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