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广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2    来源:应安网

(四)着力构建应急平台体系。

1.建设框架

(1)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平台。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市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以及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调度指挥、异地会商、辅助决策、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既满足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常值守应急工作需要,又可实时接报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信息和现场图像,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同志可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或移动应急平台召开会议,了解事发现场情况,进行异地会商,调用市、县级和部门应急平台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对事态发展进行仿真模拟和综合研判,实施指挥调度。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和资料等。

(2)部门应急平台。根据突发事件信息预测预警、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应急处置、分析评估等工作需要,建设完善部门应急平台,重点实现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异地会商等功能,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平台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信息,并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市、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平台。满足本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上级人民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异地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逐步探索应急平台向企业、乡镇街道、城市社区、学校和重点部位等基层应急管理单位延伸。

2.建设内容

(1)基础支撑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支撑系统和存储备份系统构成。

(2)综合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预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应用系统。

(3)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事件信息、模型、预案、知识、案例和文档等数据。

(4)移动应急平台。整合现有移动应急资源,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根据应急指挥决策需要,建设自治区、市、县移动应急平台和移动信息平台,逐步探索向乡镇街道和基层单位延伸,实现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和其他相关应急平台的连接,供现场应急指挥和处置决策时使用。

(5)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利用测绘等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提供空间基础数据支撑。

(五)进一步完善科普宣教体系。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在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举办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培训班开设应急管理教育课程,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制定自治区、市、县应急管理培训规划,以各级行政学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队伍负责人培训、轮训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2015年前完成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领导干部轮训。抓好应急队伍和各类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加强学校师生、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开展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社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普及应急基础知识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简明扼要,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普及应急基础知识。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全国药品安全用药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应急管理宣传片、公益广告、动漫软件、文艺作品等多种媒介,推动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

4.加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

建立应急管理人员国内外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国内外应急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东盟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巩固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成果,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和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边、双边应急管理合作,尤其是应急管理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广西应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六)完善提高应急保障体系。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完善自治区、市、县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等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用补偿、余缺调剂和高效调运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反恐处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物资储备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重要物资政府监管、紧急生产、租用征用、调拨配送体系,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已挂牌组建的自治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经费投入。

2.加强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建设

加强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等部门的联动机制。依托有关部门、单位,合理配备交通抢险应急保障装备,提高公路、航道、铁路抢险应急保通能力。建立健全应急运输动员、运力调用和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以及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运输车辆紧急通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应急通道制度和运输工作,与交通战备动员机制相衔接。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通信网络,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短波、集群通信技术,提升移动通信车等保障设备设施功能,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

3.提高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储备金制度和重大药品不良事件公共赔偿基金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陆地、海(水)上与空中医疗救援相结合的全区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研究制定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准入标准和评审程序、基地工作规范和管理办法。着力打造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圈,依托市级医疗机构,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现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医疗救援力量2小时全覆盖。加快建设自治区应急救援临床医疗、烧伤救治、化学中毒救治、核辐射医学救治等4个基地。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医疗机构医疗救援能力建设,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逐步开展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

4.提高突发事件保险保障能力

发挥保险公司自身优势,督促引导投保单位和个人做好重大灾害事故防灾防损工作。在出现紧急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相关承保公司启动应急理赔机制,提高理赔速度。

5.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格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6.推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业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和保护目标的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及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保护计划;根据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利用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2012年前完成自治区、市、县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重要城市按照标准建成能够承载1/3以上常住人口的避难场所;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加城市雨洪蓄泄空间。

(七)大力推进基层应急体系。

1.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3.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住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

4.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做好学校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和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八)全面构建恢复重建体系。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设灾情评估数据库,对各类突发事件受灾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和监控。

2.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完善灾后基本生活保障、心理救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快速抢修,对现场污染物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严防次生及衍生灾害发生。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救护、康复保健、心理援助、卫生防疫、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公众服务能力建设,及时救治并协助受害者康复和保护公众健康。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事后恢复重建的援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九)探索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1.开展应急理论研究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研究、重特大事故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根据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每年安排若干应急管理课题,组织应急管理专家和教学科研机构开展专项技术、理论研究。

2.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建立应急产业创新机制,鼓励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建立自治区级应急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加强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重点开展地震、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动植物疫病情、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 下一篇: 广西“十二五”应急体系67个重点建设工程介绍
  • 上一篇: 从云南昭通事件看“防灾意识”的滑坡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