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建设工程
(一)应急队伍建设工程。
1.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各级综合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器材装备配备和训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2.安全生产救援队伍建设
重点建设自治区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海上搜救、中毒急救、石油化工等6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全区重特大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分期分批对已建立的21支自治区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进行补充和更新技术装备。
3.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分级分类组建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队伍。统一卫生应急队伍车辆标识、队伍(队旗)标识、队员服装、个人装备和主要现场急救设备,逐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规范化,提高卫生应急队伍在极端条件下快速反应、科学救援的能力。逐步建立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队伍。
4.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项目建设
组建广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完善救援队人员和装备配备,推进市县级专业救援队建设;加强自治区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建设保障现场单兵震灾调查、科考、灾情处理、搜救等功能为一体的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装备系统。
5.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组建自治区、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承担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处置,组织指导、监督、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多发县组建地质环境监测站,承担汛期地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
6.防汛抗旱抢险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防汛抢险专业队建设,组建自治区级抗旱找水打井队伍。巩固和发展南宁、柳州、玉林、贵港、平龙水库5支自治区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配套完善专业抢险设备,培训专业抢险人员;组建桂林、梧州、贺州、来宾、河池、百色6支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配备相应的专业抢险设备。
7.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依托自治区直属林场,组建14支自治区直属专业森林消防大队,配套完善先进的森林消防装备,承担跨市、县的森林火灾,边界线森林火灾和较大以上森林火灾的扑救任务。
8.食品药品应急队伍建设
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建立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人员为主体,卫生、工信、公安、商务、农业、工商、质监、水产畜牧兽医、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的食品药品应急队伍,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处置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配备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车、监测车、快速检验设备等装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9.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建设,组建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预备队,承担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值守、处置工作,组织指导、监督、协调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
10. 环境应急队伍建设
按照《全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分级加强自治区、市两级环境应急指挥系统、交通工具、防护装备、调查取证设备、办公设备等硬件建设。自治区级应急机构实现较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市级应急机构实现能分辨常见污染物种类、大概污染浓度以及进行简单的应急处置。成立自治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重点组建自治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统一核应急队伍车辆标识、队伍标识、个人防护装备、洗消设备和完备的现场辐射监测设备,实现核辐射应急队伍装备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提高核应急队伍的全天候快速响应能力。逐步组建设区市核与辐射应急机构和队伍,完善我区的核应急网络。
11.海洋灾害队伍项目建设
组建自治区海洋灾害应急中心,承担海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上溢油、赤潮等灾害的应急值守、处置,组织指导、监督、协调海洋灾害的防治工作。
12.广西军区、驻桂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支持配合广西军区、驻桂部队重点抓好抗洪救灾和交通应急抢险队、反恐应急支援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海上应急搜救队、应急机动通信保障队、医疗防疫救援队等自治区级应急专业力量建设。
13.武警广西工化救援中队建设
建设武警工化救援中队,主要满足全区发生地震、地质、生化等灾害事故应急综合救援任务需要。
14.应急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乡镇统筹,整合现有各行业信息员资源,采取政府提供基础补助、应急信息采用部门适当奖励的办法,在全区所有村、屯和部分其他基层单位设立应急信息员。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制定基层应急信息员管理办法,加强应急信息员队伍管理,依托有关部门开展信息员培训,切实解决应急信息报送“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15.志愿者队伍建设
由共青团广西区委会牵头,有关专业部门和社会组织配合,建立完善应急志愿者网上招募系统,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力争到2015年实现每万人中有50名应急志愿者,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在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二)风险管理工程
1.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隐患管理机制,规范风险排查管理,全面开展风险排查,重点加强气象、旱涝、地震、地质灾害、矿山、消防、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重大动植物疫病、重大有害生物、核与辐射、市政公用、生化恐怖因子输入、食品药品、生活必需品、旅游等安全风险隐患的排查、核查。
2.建立风险隐患基础数据库
充分利用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核查项目基础数据,推进旱涝、地震、地质灾害、矿山、消防、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重大动物疫病、重大有害生物、食品药品、人员密集场所、市政公用、生活必需品、旅游等安全风险隐患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安全风险管理数据化、图形化。
3.开发风险管理应用系统
依托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对突发事件安全风险隐患的监控力度。开发广西风险管理应用系统,逐步实现对风险隐患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三)应急平台建设工程。
1.建设政府应急平台
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稳步推进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实现政府应急平台之间、政府应急平台与专业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成以自治区政府应急平台(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市、县政府应急平台(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应急指挥平台为支撑,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信息传输、综合研判、指挥协调、资源调配、视频会商、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加快推进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应急移动指挥平台建设,构建全区应急移动指挥平台网络。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2.建设专业应急指挥平台
在各部门现有应急平台的基础上,完善指挥功能,强化专业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安全生产监督、气象、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卫生、广电、地震、海事应急平台;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铁路、食品药品、农林业灾害、森林防火、市政公用、人防、海洋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等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在符合公安部网络和信息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建设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对各类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扁平化、可视化、立体化的指挥处置。建设自治区应急广播信息集成制作播发平台、自治区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依托中国气象频道建立广西应急气象频道,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加强应急避险电视宣传教育,为公众提供应急知识普及平台,提高防御灾害能力,加大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的建设力度。建设自治区校园安全预防及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我区校园安全预防和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各种校园安全及影响稳定的事件发生,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3.建设应急管理数据库
根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全区统一的应急管理数据库系统。整合有关部门基础设施数据库信息,不断完善数据编码标准,建立数据采集、存储、更新机制。由自治区测绘局牵头,利用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数据,完成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区基础地图的部署,逐步建成全区中心城市和重点县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