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江西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5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核心提示: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江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十一五”期间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连发,先后遭遇2006年严重洪涝灾害和台风“格美”侵袭、2007年大范围严重干旱灾害、2008年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赣南“7·3”洪涝灾害以及2010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抗灾救灾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县党委、政府组织有力,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迅速、有序、有效、成功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其是《江西省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颁布实施以来,通过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减灾资源,扎实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原有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省减灾委办公室机构及职能由省气象局划归省民政厅,并对省减灾委员会成员及成员单位职责进行了相应调整。成立了省减灾备灾中心,全面提升了我省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市、县两级普遍成立了减灾委员会,部分设区市、县(市、区)成立了减灾中心或类似的救灾减灾协调机构,减灾管理体制、综合协调机制日益完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覆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各主要灾种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以卫星、雷达、自动监测站网、远程监控、群测群防为依托的灾害监测网络。针对我省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国土、气象、水文等部门密切合作,广泛开展了地质灾害与气象、水文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及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联动与协作,基本形成了专业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三是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赣抚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等全面竣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重点水利枢纽工程、鄱阳湖区及五河整治重点段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进展迅速。对全省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重大地质灾害危险区分期分批进行了重点治理。加强测震观测台网建设,实现了我省地震监测由模拟向数字化方式的转变。依法对多项城市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试点示范工程。加强了重点林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工作,初步形成集生物、自然和工程阻隔于一体,相互衔接的林火阻隔网络。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程,有力提高了农村民居的抗灾能力。

四是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并颁布了气象、防洪抗旱、森林火灾、地震、地质灾害等20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出台了覆盖各灾种应急救助的《江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已经全面形成。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均设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点,以救灾仓库为依托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针对2010年特大洪涝灾害,首次建立了受灾群众过渡性生活救助制度,与应急救助、冬春救助、倒房重建补助形成了有效衔接,极大地丰富了我省灾害救助的内涵,为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是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显著。以“国际减灾日”、国家“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为契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以简报、横幅、展板、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为载体,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避险逃生常识。建立了各类社会组织防灾减灾的培训制度,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军营、进城乡社区。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从2008年开始,先后有80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健全了军队、公安消防、武警、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救灾减灾捐助工作不断规范,减灾救灾资金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展,为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省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一是自然灾害突发、频发。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多种灾害之间互相影响和诱发,对我省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严峻挑战。二是经济社会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影响日益突出。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及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薄弱。三是灾害管理工作面临更高要求。随着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从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出发,对防灾减灾工作在保障水平、覆盖范围、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涉灾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省防洪、抗旱、防震、防滑坡、防火等灾害防抗工程标准偏低。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防灾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农村群众住房抗灾能力较差。三是救灾硬件设施亟待加强。全省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灾场所等救灾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物资储备种类比较单一,交通、通信等救灾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四是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相对较低,灾情信息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五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救灾工作人员不足、人才专业化水平不高,复合型应急人才、灾害风险评估人才、监测预警人员和专业应急救援人员、恢复与重建人才较为紧缺。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防灾减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综合减灾备灾建设工程”列为全省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优先考虑,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对防灾减灾工作更加关心、重视,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社会互助的责任和热情日益高涨,形成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要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着力健全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速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应急救援 减灾防灾

  • 下一篇: 山西出台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上一篇: 河北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