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江西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5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六)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定期组织举办全省领导干部减灾管理研讨班,不断提高全省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城区要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

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文化素养。结合“国际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内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设立防灾减灾学科和专业,开展防灾减灾人才专业教育。社区要利用现有图书馆、文化站、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设置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专栏,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不定期组织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公众应对灾害能力。

(七)加强城乡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推进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城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大力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经济核心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或改造城市应急公共基础设施和避难场所。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救助等政策,继续在全省城乡开展减灾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城乡民居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八)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抓好防汛抗旱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加快鄱阳湖区及五河治理骨干工程建设进程;完成全省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逐步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九江长江干流等重要江河河段的河道整治和五河尾闾及鄱阳湖区地势低洼带等行蓄洪区内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步伐,基本完成南昌、九江2个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其他9个设区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城区和粮食主产区及鄱阳湖区排涝工程设施建设,积极实施10万亩以上圩垸及各重点城市城区除涝工程建设。

加强城乡地震安全工程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地震活动断层调查,编制跨比例尺的活动断裂分布图;建设井下综合应力、应变、流体、电磁和测震观测系统;开展全省抗震能力现状调查和地震小区划工程,在南昌、赣州、九江等大中城市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在全省农村地区实施民居抗震安全性能普查,推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以重点县(市)、小流域、交通干线、地质公园与风景名胜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城镇、重点开发区与学校、重点水利工程为对象的地质灾害详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各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决策和远程指挥系统;完成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和规划期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避灾搬迁或工程治理。

加强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工程体系建设。以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和应急防控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为抓手,形成由省、11个设区市、89个主要农业县、1000个县级以下病虫监测和防控技术指导点组成的,覆盖全省主要农业县区的公共植保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建设,重点提高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的除治能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网络信息接收、处理、发布平台,完善测报网络,实现全省管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实时监测预警。

建立和完善森林火险防控工程体系。实施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重点加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重点区域火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监控;加快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完善全省林火阻隔网络,到2015年新建设生物防火林带5万公里;加强森林防火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装备建设水平;加强林区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全省林区通信覆盖率,减少和消除通信盲区,确保森林防火通信畅通。

巩固和完善雷电防抗工程建设。新建一批雷电观测站点,提高各级气象台站对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加强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定期开展防雷装置检测;改进雷电等灾害短时临近客观预报产品质量,建立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客观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四、重大项目

(一)综合减灾备灾建设工程。

依托全省已建成的救灾减灾指挥中心或相应的救灾减灾协调机构,建设和完善全省112个救灾减灾指挥中心(含省级机构1个、设区市级机构11个、县(市、区)级机构100个)。改造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一期工程,扩建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二期工程,新建、改建设区市救灾物资储备库11处,新建、改建县(市)储备库81处,实现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覆盖率达100%。实施全省救灾减灾技术装备标准化工程,在省、市、县民政部门各配备一套标准化救灾装备,包括救灾指挥专用车、海事卫星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摄(照)像机等。实施全省灾情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研发一套集灾害隐患分布、灾情历史资料、灾情监测预警、灾情上报管理、灾情分析评估于一体的灾情管理系统,在市、县、乡(镇)三级全面推广使用。实施全省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城乡社区中20%以上的社区达到国家和省级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

建设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建立并完善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备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培训系统、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赈灾指挥系统。

 
关键词: 应急救援 减灾防灾

  • 下一篇: 山西出台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上一篇: 河北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