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安网

免费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 会员服务 | 网站导航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正文

安徽“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15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核心提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应急体系建设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扎实推进,狠抓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应急处置等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不断深入,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普遍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省成立了27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省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与中央驻皖和省内主要新闻单位建立了重要信息互通和舆论引导机制,与驻皖军队、武警建立了应急协同机制,与周边省份建立了区域应急合作机制。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突发事件分析评估制度和信访社情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制订、修订了《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效开展,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8万余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二)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健全。

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预警体系和监测网络,建成8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和1160个区域自动观测站、56处洪水预报站点、87个地震监测站(点)、4263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277座森林火灾瞭望台、44个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点、964个实时价格监测点等,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动物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建立了动态信息报送、情报研判和预警发布系统。建成了全省高速公路恶劣天气监测系统和省路警联合指挥中心。依托气象部门建立了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三)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省政府应急平台初步建成,并与国务院应急平台、20多个省有关部门专业应急平台、市级政府应急平台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全省初步形成种类齐全、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省、市、县政府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在16个重点领域建立了专业应急队伍;驻皖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成为我省应急队伍体系的重要突击力量;省、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建立了应急管理专家组和专家库;全省各级现有青年志愿者60余万人,红十字会志愿者7.5万余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抢险救灾、矿山救援、公共卫生等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储备、更新、调拨等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覆盖全省的公用应急通信网络基本形成。各地和省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建成重点备案的避难场所120余处、疏散地域(基地)21个。省公安厅、省地震局以及淮南矿业集团等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各级应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各级政府大力开展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大部分基层单位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机构,明确了专兼职人员,应急管理各项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全省1.8万个行政村(社区)、2.2万所学校幼儿园制定了应急预案;矿山开采、危险化学品生产以及水、电、气、热、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经营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省政府确定了53个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全省有5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基层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五)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取得进展。

省政府依托安徽行政学院设立了安徽省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理念基本形成。全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培训活动,各类专题培训参训总人数超过110万人次。各地、各有关部门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重点,利用“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纪念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免费向全省农村学生发放了55万册《安徽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向全省学校幼儿园免费发放17万套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挂图。民政部门对全省1650名乡镇灾害信息员进行了培训。编印了图文并茂的应急宣传手册,通过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途径开展农村应急知识宣传。全省开展防汛抢险、地震救援、道路救援、危化品泄漏处置、水上搜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大面积停电应对等规模较大的应急演练1.6万余次。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应急管理氛围日益浓厚。

(六)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显著。

在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建立了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成功处置了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初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手足口病疫情、“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2009年初皖北部分地区特大旱灾、“兴邦公司”非法集资人员集体上访、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了我省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圆满完成2008年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松潘县恢复重建工作,得到中央肯定和灾区人民好评。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应急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突发事件风险增多,人民群众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强,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各类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态势。

自然灾害仍然易发多发。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省自然灾害将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且易引发次生、衍生灾害。暴雨、台风、暴雪、干旱、冰冻、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可能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加大。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繁重。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扩散和蔓延严重威胁着我省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我省森林覆盖率高、面积大、分布散,森林防火形势严峻。

事故灾难防控难度增大。安全生产领域仍然存在基础薄弱、投入不足、责任未落实、监管不到位等现象,事故总量仍在高位运行。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仍是重点。随着交通里程和运输车辆增加,交通事故仍将居高不下。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型公共设施的火灾隐患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领域以及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形势严峻。随着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重化工业比重的增加,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增多。

公共卫生形势依然严峻。因人员流动加大、环境污染等原因,公共卫生事件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源性疾病增加,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岗前培训不足,务工人员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职业危害可能呈上升态势。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依然存在。

社会安全管理难度加大。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凸显,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引发的问题增多,群众利益诉求和权益诉求复杂。非法集资事件隐蔽性强、涉及人员多、涉案金额大,社会危害大。与境外经贸交流合作增多,涉外突发事件可能增多。刑事案件总量仍较大,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新兴媒体催生虚拟社会的突发事件增多,网络有害信息危害公共安全,网络管理难度加大。

 

  • 下一篇: 河北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上一篇: 辽宁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9-2018 版权所属:北京启翰科技有限公司© 应安网 客服中心010-88795992 应安网提供技术支持

  • 商务专员
  • 客服1
  • 商务专员
  • 客服2
  • 业务合作
  • 业务合作
  • 消防救援QQ群
  • 消防救援QQ群